被遗忘的冬至节——传统文化趣谈
冬至节通常在西历12月22日与23日之间,在古代曾经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几乎与中国新年一样重要。自民国之后,因为人们采用了西历,在加上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倚赖的节气不再重要,所以冬至日节日的含义被人遗忘,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节气。
那么冬至日为什么重要呢?在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中,万物都有阴阳两种特性。在节气之中,夏至日属于阳盛之极,冬至日属于阴盛之极,「至」这个字的意思有日短之至、阴之至的意思。
按理说,这个寒冷的节气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可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相信祸福相倚、阴阳相生。冬天的尽头就是春天,正如艰难困苦的尽头就是希望一样。所以,人们庆贺冬至,不是因为它是阴盛的节日,而是因为它蕴含著春天的第一线生机。
成语中的冬至节文化
汉字成语中蕴涵著几千年来古老的生活智慧,让我们看看与冬至相关的词语都有哪些吧。
1、肥冬瘦年
肥冬瘦年,是宋代诞生的一个成语。在宋代以前,已经有「冬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冬至节的庆祝活动和中国新年一样隆重。按照『秋收冬藏』的习俗来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在农业社会,冬天物产稀缺,所以有丰富的贮藏才能确保度过艰难时节。即使在商业发达的宋代,人们仍然延续著「冬藏」这一习俗,家家户户都互赠厚礼,以备度过严寒的季节,这些赠礼比新年时更要丰富。
2、数九寒天
我们常听一些老人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这对于居住在暖气充足的城市居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农村地区,「九九歌诀」仍是计算气候最简单的方法。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就是从冬至日开始的,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就可以开始播种了。年年岁岁冬去春来,雪融花开,就这样伴随著世世代代百姓的数九声循环往复著。
3、一阳来复
「一阳来复」这个成语是形容春回大地的第一丝和暖气息来临。它原本出自于《易经》,是指《易经》六十四卦中象征冬至的复卦*。
「一阳来复」是冬至节举行庆典的最重要原因。在这一天,不止民间要举行庆贺活动,皇帝也要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东汉学者蔡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是因为儒家认为阳气象征君子,乾卦象征君王。因为冬至是阳气开始增长的时候,所以君子在世间践行道义的路也会从坎坷变得顺畅。
冬至节的养生食物
冬至节的应节美食中,有许多充满传奇的色彩。其中最有趣的要数「羊肉饺子汤」和「赤豆粥」的故事了。
1、赤豆粥
相传中国历史上的半神文化时代有部族首领名为共工氏,他的本事很大,可是有一个儿子却不成才,这个儿子死后,变成了疫鬼,专门在人间播撒瘟疫。这个疫鬼非常害怕赤豆这一种食物,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粥来避疫。
在传统中医学中,红豆也有建脾胃、养心血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可帮助增强血液循环和脾胃的运化功能。
2、羊肉饺子汤
羊肉饺子汤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祛寒娇耳汤」,这个名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任官的时候,曾经看到许多穷人在冬天时没有足够的衣服穿,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他用面皮包裹羊肉和辣椒煮汤,在街上搭起大棚,施舍给穷人喝。穷人吃了温补气血的羊肉,喝了热汤,就避免了耳朵被冻坏的苦楚。
张仲景后来把这种食物称作「娇耳」,因为它形似耳朵,又能起到保护耳朵的功效。「娇」谐音「饺」,所以人们认为它有可能就是饺子的最早雏形。
冬至节的娱乐
在古代,冬至节前后有许多娱乐活动,如清代时满洲人热爱的活动是「冰嬉」,也就是今天的滑冰,那些「善走冰」的能人被召入皇宫,于冬至日开始直到三九天在太液池上表演,皇帝常常会亲临观赏,甚至亲自上阵。
相较之下,元明时期的汉人女子更偏爱文雅的活动,她们会在冬至日起绘制一幅寒梅图,画中梅花共有八十一瓣,从冬至开始每日染红一瓣,直到八十一天后,色彩鲜豔的完整梅花图跃然纸上,当时人称「九九消寒图。」九九一到,春天也悄然到来了,彷彿是应女子手中画笔的召唤而来。
除此之外,玩雪船、坐冰槎、拖冰床、围炉赏雪等,都是古人爱好的冬至节活动。冰雪带来了寒冷,也为人们带来许多乐趣,这些活动的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古往今来人们的心情没有改变。这些从顺应节气的生活中积累下的智慧曾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满足。
2021年的冬至节,您准备怎样度过呢?
*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有六爻,这六爻由阴阳两种爻组成。一阳来复,表示本来六爻都是阴的卦象,从底下升起来一个阳爻,这一爻会演变成两阳爻、三阳爻,直至取代全部阴爻,成为乾卦。这与天气寒往暑来,由冷逐渐变暖的规律是一样的。
慧莲
特约撰稿人
Contributing 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