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观——李白的游仙诗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的兴盛,是由于圣君治世的开明政策、民间各行各业的欣欣向荣,更是由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空前的融合。
唐诗内缊之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之美,她包含了儒家对于入世之理的规范,有表达忠君报国的诗句 ,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有从仁爱孝悌衍生的情感,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她也包含了佛道两家的出世之理,有对于心无罣碍,达到空无之境的向往,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体悟无为之妙、顺应自然的诗句,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在唐代诗人中,不乏毕生钻研佛道之理的诗人,他们被当时人称为「仙宗十友」,这些人有的致力于修身养性,有的一生寻仙访道,都期盼著返璞归真,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而「仙宗十友」中最鼎鼎大名的要属诗仙李白了,他少年时潜心修道,继而携剑周游名山,青年时他见到朝政危殆,立志济世报国,中年时官场遇挫,于是离开朝廷,再次遍游名山大川。这期间,他留下数不清的游仙诗,叙述天人的自在和天界的光明美好。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其中著名的《西上莲花山》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西上莲花山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赏析:
李白一生雅好神仙道术,他曾在自荐书中描述自己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习剑术、读「奇书」(古代以道家典籍为奇书,以儒家典籍为正书),隐居于仙山,写诗作赋的本领比司马相如还要技高一筹。李白少年时曾隐居岷山修行,与神仙们「携手凌白日」是他一生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熟读五经和诸子百家,精通儒学和纵横术,曾立志为苍生建功立业,在安史之乱前,他就曾写下「蟾蜍蚀月影,大明夜已残」这样讽喻朝廷的诗句。他这种既想出世学道成仙,又想入世兼济天下的矛盾心理,在这首《西上莲花山》中表露无遗。
华山因形如莲花得名,其西为莲花峰。相传明星玉女在华山得道飞昇,所以现在华山中峰又名玉女峰。李白在此得遇仙女为他指引上天之路,在飞昇之时他却仍旧惦念人间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从空中看往尘世,那些衣冠禽兽的样貌暴露无遗,百姓的劫难令他悲悯不已。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閒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赏析:
这首庐山谣是李白晚年历经坎坷后所作。在「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两句诗中李白自比为春秋时的楚狂和陆通,这二人都是看淡名利,隐居不仕的人。李白认为与这二人相比,孔子穷尽一生想要匡扶社稷的努力反而是一种执著尘世的癡愚。李白回首自己的一生,发现只有寻仙访道才是他不能放弃的追求。他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是因为山中往往有隐居的修道人。他閒暇时便「手持绿玉杖」,「脚著谢公屐」,登上名山与天地神交,与神仙畅谈。此时李白饱览庐山的美景,岩石、山峦和瀑布在他眼中有如天国的「金阙」、「屏风」和「银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些壮美的诗句是李白胸襟气度的写照。「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他此时心无罣碍,才能够全心体会庐山之美,并不似之前独坐「敬亭山」时,为寄讬自己的孤凄感而写诗。
诗的结尾四句叙述在遥远的天边李白再次见到美丽的仙子,这景象坚定了他成仙的决心,他盼望舍却对尘世的牵恋,兑现自己对仙人许下的承诺——从此后永远遨游在彩云国里。
-----
在神韵舞台上,观众们曾见李白梦游仙境,与仙女共舞、与仙人论道。在游览天界胜景后,他的灵魂返回人间,于是肉身从梦中醒来,震惊过后他思如泉湧,写下闻名后世的游仙诗。
这样的一幕场景,虽然在李白无数的游仙诗中被详细描绘,却仍被人们归为浪漫主义的奇异幻想。其实,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在他酒醉入梦时,可能灵魂真的离开了肉体遨游在天界,这样就能够解释他所指的「三杯通大道」、「酒中趣」是什么意思了。如果李白叙述的天界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那该是多么壮丽震撼的景象啊!他的诗又是多么的有价值啊!